云南生物多样性的“水密码”——中德专家考察滇东南的乡村振兴水环保模式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水密码”

发表时间:2021-03-28

“与世界其他各地的发展模式一样,但凡在水源生态保持完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源经济,这个地方多半会创造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也因此产生出乡村振兴和城市化混合的独特形式,这种善于在水上做文章、搞建设的‘澄江经济’、‘建水’模式、‘水富路径’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的‘水密码’。”8日-11日,第七届世界水源地峰会的中德专家一行4人,考察滇池、抚仙湖、建水、杞麓湖等地,对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和水系文化特殊性进行调研,滇东南水系考察团负责人周雷盛赞滇东南的乡村振兴水环保模式。



世界水源地峰会于2015年创立,这个由中国新型智库自然力研究院、横断山研究会、亚太生态经济研究院发起,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联合创立的水峰会旨在用技术转移、现场调查、生态设计、环境教育的综合模式推动中国水源地和世界水源地的沟通,迄今为止已经举办六届,曾得到来自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智利驻上海总领事馆、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国南南合作所、上海自贸区自贸联发等一大批海内外机构和政府部门的经费和专家支持,第七届世界水源地峰会将于3月22日在上海举行。

马守福(Matthias Schafer)是阿登纳基金会(德国)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是资深的经济政策和企业技术创新专家,作为水峰会云南现场水系调查的德方代表,他认为云南在生物多样性、水系的世界性、文化多元等方面的特色对于欧洲国家理解中国的发展多样性和未来可持续农村发展的去向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出于对中德对话、中欧对话、生态议题的关注,阿登纳基金会曾经两次资助世界水源地峰会,创造生态知识的公益流动。




“我们相信的是创造性共同体(creative commons),我们邀请专家和记者参加水峰会的水系考察,旨在创造不同主体在共同话题上的辩论和讨论,同时通过传播方式让这些与水系保护和生态多样性保护的知识在中国和世界公益流动。我们在云南考察的过程中已经录制了数小时的短视频——《中德专家看云南》,将在未来陆续对外公共播出,同时在3月22日水峰会当日对外展示。”马守福说。


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和欧洲的共同核心议题

“云南的滇西北、滇东南、滇南、滇中、滇东北,因为其特殊的地貌、族群聚居模式、经济文化特征、水系特征、生物多样性状况,形成一种多样和丰富的‘内在世界性’,也就是说对云南的知识“微雕”和微观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整体的生态余地和生态潜力,进而寻找到未来的乡村振兴路径,这对发挥中国广大地域的多样性、特殊性和共同性,在国内实现双循环经济来说是必备的知识储备。”世界水源地峰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周雷曾经在云南当环境和文化记者近6年,曾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编辑部主任,是中科院民族植物学年会《昆明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他发起创立的水峰会机制,试图通过一个新机制,将不同专业和国际背景的专家和机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代表中国国际视野的公益性水智库。




“云南有许多具有国际量级的传播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5月份即将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大会就是表示云南视角、中国生态立场、全球生态智慧的盛会,这个盛会需要有多种渠道把云南的世界级生物多样性标志物传播出去。水峰会云南考察的澄江帽天山古生物群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地点。正如伦敦的格林威治时间,它代表一种全球的时间尺度和全球秩序,帽天山的生命大爆发其实是一种‘生物的格林威治时间’——更确切说是澄江生物时间,它代表一种极具象征性和阐释力的澄江生物秩序的开始,完全应该成为世界熟知的知识原点。”周雷与中德专家在帽天山考察时提到。





而在马守福看来,地处昆明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澄江可以把一个外国人瞬间从高原、边疆的云南带到一个海洋般的抚仙湖面前,坐在澄江湿地国家公园的他惊叹澄江5.3亿年前古生物化石群、抚仙湖“海洋”景观、环湖生态农村建设、生物与食物多样性的组合。“如果要提出更优化的意见,我觉得澄江应该更深挖掘本体的生态特色,把生态特色转化为旅游形态和生活形态,即使是创造全球化特征的大众旅游‘云南的三亚’的时候,更多去找到自己的自信,不简单是对国际流行要素和流行概念的重复和学习。对于澄江的环湖治理和乡村振兴,如果能让农民进行更多的个性表达,将会有更多吸引力,尽管目前的乡村硬件设施改造力度已经相当可观,可以看到很多设计要素的融入。”他说。

8日,当水源地峰会中德专家与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座谈时,马守福提到云南在高山、高山湖泊、乡村经济、非遗文化、特色地理标志产品、水系文化、生物多样性等主题上和德语区的许多欧洲国家有共同点,完全可以创设一个中德城市对话、中欧生态多样性对话、中欧水智慧比较研究机制,形成类似姐妹城市、湖景城市、生态多样性城市等关键词构成的新对话平台,而阿登纳基金会(德国)上海代表处愿意成为这个机制的促进合作方,与中国和欧洲的多元主体一道推进生物多样性和水系保护的核心议题。





第七届世界水源地峰会期间,中外专家将围绕水系、生态多样性、城市化、区域文化、冰川融化、海洋保护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将在会场创设《云南单元》,中外专家将共同讨论中德专家从滇东南现场考察得来的数据,来自南京大学的著名建筑专家鲁安东博士、中科院科学数据集出版领军专家刘闯主编、横断山研究会首席专家——考察中国水系和冰川近20年的地质学家杨勇,将在分享各自前沿研究基础上,探索云南案例的特殊价值。

水文化和水经济:云南走向世界的“双循环”密码

水峰会中德云南考察团调查了滇池、杞麓湖、抚仙湖、建水四个不同的水系生态,中德专家对滇东南的水系有个基本判断:滇池作为一个行政中心,它在水资源调度以及发展水系经济和水体文化上会成为示范效应和复制效应,但是水系治理和水系文化有时候最佳范例不仅出自行政中心城市,有时候产自地州县乡,因此专家认为要增加不同行政架构的“水平沟通”和“垂直互鉴”。




“云南作为一个区域,有时候比欧洲一个国家还要大,云南的丰富生态多样性和水系特征可以从欧洲的小城、古城、旧城、文化城市找到很多对话点,欧洲也可以从云南看到中国的多样性,看到中国在生态、环境、经济、文化上的多元性,了解这种多元可以更加促进中欧对话,也就是发展区域和国家之间的对话,这种民间、小单位、聚焦主题的对话机制往往更具有可持续性。”德国代表马守福说。




在建水,中德专家看到由古建筑群、水井文化、豆腐地理标志产品、建水小调、建水陶器、中法米轨铁路历史遗产、泛亚铁路、红河热作经济的活力,与建水相隔不远的元阳更是创造性利用水资源的景观农业范例;在澄江,连片的澄江湿地国家公园、乡村振兴村落改造、抚仙湖水体保护、康养经济、大健康产业、帽天山古地质文化遗产,这些独特要素构成了昆明近郊出现低碳增长、慢生活城镇和乡村可持续旅游文化圈的可能性;昆明的世界生物多样性大会则可以从综合、整体、前瞻角度,整体推介云南在横断山、高黎贡山、无量山、大围山等一大批山麓生物多样性国家公园示范区建设的可能性,尤其是挖掘生物质资源、立体农业、智慧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带、生物基因、未来医药等方面的资源潜力。

“昆明即将修建的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更应该使用亚洲尺度、世界尺度、人类尺度,创造昆明的生态多样性展示中心和人类未来植物方舟实验室,让中国人首先理解云南这一类区域的最高价值正是它的生态价值,以及基于生态而衍生出来的人类生态文化共同体。”世界水源地峰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人类学博士周雷提到。




中德专家的考察期间,正值中国两会召开,德国专家也借此提到,虽然两会在中国占据相当的重要性,对于生态保护、生态经济发展、水系保护、区域经济和跨国合作都有重要的决策意义,两会报告和提案是了解中国的最佳窗口和路径之一。“但事实上,欧洲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两会,更不要说去了解两会开放出来的若干议题,云南的生态重要性、西南中国的水系重要性也是如此,中国应该创造更多的渠道和机制,让世界了解云南的水密码。”马守福说。

云南—水边谈话
云南—澄江古生物博物馆
云南—抚仙湖湿地公园
云南—建水文庙
云南—通海杞麓湖